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正文
宜招魂葬论难孔衍 晋 · 李玮
 出处:全晋文
礼祖祭是送神也。
既葬三日,又祭于墓中,有灵座几筵饮燕之物,非唯藏形也。
周武尚祭于毕,季子复命于墓,成公康叔相夺余飨。
既葬迎神而返,博求神之道,孝子未忍离其亲耳。
且宗庙是蒸尝之常宇,非为先灵常止此庙也,犹圆丘是郊祀之常处,非为天神常居此丘也。
《诗》曰“祖考来格”,知自外至也。
又曰“神保聿归”,归其幽冥也。
卜宅安厝,亦安神也。
伯姬火死,而叔弓如宋葬恭姬,皆其证也。
宋玉先贤,光武明主,伏恭、范逡并通义理,亦主招魂葬,岂皆委巷乎(《通典》一百三)
吕秀才 宋 · 杨时
 出处:全宋文卷二六八二、《杨龟山先生集》卷二一
辱问以所疑,非荒薄者所能知也。
试一言之,而吾子自择焉。
夫诚者,天之道,性之德也。
故《中庸》言天下之至诚,其卒曰:「非聪明圣知达天德者,其孰能知之」?
盖惟圣人与天同德者为能诚焉。
忠乃士之一节,未足与此也。
古之所谓忠臣者,岂尽圣人哉?
孔子曰:「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」。
又曰:「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」。
夫仁,孔子不敢居,而君子有不仁焉,则忠而未仁,亦何疑之有?
《中庸》曰「忠恕违道不远」,则忠非尽道也,特其违不远耳。
曾子曰: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」。
盖古之教者,当其可之谓时。
孔子曾子曰:「吾道一以贯之」。
盖若曾子者,所谓当其可也。
曾子之门人,则未足以语此也,故告以忠恕,以示入德之方,使知由是而求焉,则不远矣。
君子道者三,曾子所以语孟敬子者如此,故能近信、远鄙倍暴慢而已,非其至也。
自致知至于虑而后得,进德之序也。
譬之适四方者未知所之,必问道所从出,所谓致知也。
知其所之,则知止矣,语至则未也。
知止而至之,在学者力行而已,非教者之及也。
吾子其审思之,以为何如?
或未中理,无惜疏示。
礼乐论1065年 北宋 · 王安石
 出处:全宋文卷一四○二、《临川先生文集》卷六六、《圣宋文选》卷一○、《文章类选》卷一一、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礼仪典卷四 创作地点:江苏省南京市
气之所禀命者,心也。
视之能必见,听之能必闻,行之能必至,思之能必得,是诚之所至也。
不听而聪,不视而明,不思而得,不行而至,是性之所固有,而神之所自生也,尽心尽诚者之所至也。
诚之所以能不测者,性也。
贤者,尽诚以立性者也;
圣人,尽性以至诚者也。
神生于性,性生于诚,诚生于心,心生于气,气生于形。
形者,有生之本。
故养生在于保形,充形在于育气,养气在于宁心,宁心在于致诚,养诚在于尽性,不尽性不足以养生。
能尽性者,至诚者也;
能至诚者,宁心者也;
能宁心者,养气者也;
能养气者,保形者也;
能保形者,养生者也;
不养生不足以尽性也。
生与性之相因循,志之与气相为表里也。
生浑则蔽性,性浑则蔽生,犹志一则动气,气一则动志也。
先王知其然,是故体天下之性而为之礼,和天下之性而为之乐。
礼者,天下之中经;
乐者,天下之中和。
礼乐者,先王所以养人之神,正人气而归正性也。
是故大礼之极,简而无文;
大乐之极,易而希声。
简易者,先王建礼乐之本意也。
世之所重,圣人之所轻;
世之所乐,圣人之所悲。
非圣人之情与世人相反,圣人内求,世人外求,内求者乐得其性,外求者乐得其欲,欲易发而性难知,此情性之所以正反也。
衣食所以养人之形气,礼乐所以养人之性也。
礼反其所自始,乐反其所自生,吾于礼乐见圣人所贵其生者至矣。
世俗之言曰:「养生非君子之事」。
是未知先王建礼乐之意也。
养生以为仁,保气以为义,去情却欲以尽天下之性,修神致明以趋圣人之域。
圣人之言,莫大颜渊之问,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,则仁之道亦不远也。
耳非取人而后聪,目非取人而后视,口非取诸人而后言也,身非取诸人而后动也,其守至约,其取至近,有心有形者皆有之也。
然而颜子且犹病之,何也?
盖人之道莫大于此。
非礼勿听,非谓掩耳而避之,天下之物不足以干吾之聪也;
非礼勿视,非谓掩目而避之,天下之物不足以乱吾之明也;
非礼勿言,非谓止口而无言也,天下之物不足以易吾之辞也;
非礼勿动,非谓止其躬而不动,天下之物不足以干吾之气也。
天下之物岂特形骸自为哉?
其所由来盖微矣。
不听之时,有先聪焉;
不视之时,有先明焉;
不言之时,有先言焉;
不动之时,有先动焉。
圣人之门,惟颜子可以当斯语矣。
是故非耳以为聪,而不知所以聪者,不足以尽天下之听;
非目以为明,而不知所以明者,不足以尽天下之视。
聪明者,耳目之所能为;
而所以聪明者,非耳目之所能为也。
是故待钟鼓而后乐者,非深于乐者也;
待玉帛而后恭者,非深于礼者也。
蒉桴土鼓,而乐之道备矣;
燔黍捭豚,污尊抔饮,礼既备矣。
然大裘无文,大辂无饰,圣人独以其事之所贵者何也?
所以明礼乐之本也。
故曰礼之近人情,非其至者也。
曾子谓孟敬子:「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:动容貌,斯远暴慢矣;
正颜色,斯近信矣;
出辞气,斯远鄙倍矣。
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」。
观此言也,曾子而不知道也则可,使曾子而为知道,则道不违乎言貌辞气之间,何待于外哉?
是故古之人目击而道已存,不言而意已传,不赏而人自劝,不罚而人自畏,莫不由此也。
是故先王之道可以传诸言、效诸行者,皆其法度刑政,而非神明之用也。
《易》曰:「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;
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」。
去情却欲而神明生矣,修神致明而物自成矣,是故君子之道鲜矣。
齐明其心,清明其德,则天地之间所有之物皆自至矣。
君子之守至约,而其至也广;
其取至近,而其应也远。
《易》曰:「拟之而后言,议之而后动,拟议以成其变化」。
变化之应,天人之极致也。
是以《书》言天人之道,莫大于《洪范》,《洪范》之言天人之道,莫大于貌、言、视、听、思。
大哉,圣人独见之理,传心之言乎,储精晦息而通神明!
君子之所不至者三:不失色于人,不失口于人,不失足于人。
不失色者,容貌精也;
不失口者,语默精也;
不失足者,行止精也。
君子之道也,语其大则天地不足容也,语其小则不见秋毫之末,语其强则天下莫能敌也,语其约则不能致传记。
圣人之遗言曰:「大礼与天地同节,大乐与天地同和」。
盖言性也。
大礼性之中,大乐性之和,中和之情通乎神明。
故圣人储精九重而仪凤凰,修五事而关阴阳,是天地位而三光明,四时行而万物和。
《诗》曰:「鹤鸣于九皋,声闻于天」。
孟子曰: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,充塞乎天地之间」。
扬子曰:「貌、言、视、听、思,性所有,潜天而天,潜地而地也」。
呜呼,礼乐之意不传久矣!
天下之言养生修性者,归于浮屠、老子而已。
浮屠、老子之说行,而天下为礼乐者独以顺流俗而已。
夫使天下之人驱礼乐之文以顺流俗为事,欲成治其国家者,此梁晋之所以取败之祸也。
然而世非知之也者,何耶?
特礼乐之意大而难知,老子之言近而易晓。
圣人之道得诸己,从容人事之间而不离其类焉;
浮屠直空虚穷苦,绝山林之间,然后足以善其身而已。
由是观之,圣人之与释老,其远近难易可知也。
是故赏与古人同而劝不同,罚与古人同而威不同,仁与古人同而爱不同,智与古人同而识不同,言与古人同而信不同。
同者道也,不同者心也。
《易》曰:「茍非其人,道不虚行」。
宓子贱单父宰,而单父之人化焉。
今王公大人有尧、舜、伊尹之势而无子贱一邑之功者,得非学术素浅而道未明欤?
夫天下之人非不勇为圣人之道,为圣人之道者,时务速售诸人以为进取之阶。
今夫进取之道,譬诸钩索物耳,幸而多得其数,则行为王公大人;
若不幸而少得其数,则裂逢掖之衣为商贾矣。
由是观之,王公大人同商贾之得志者也,此之谓学术浅而道不明。
由此观之,得志而居人之上,复治圣人之道而不舍焉,几人矣?
内而好爱之容蛊其欲,外有便嬖之谀骄其志,向之所能者日已忘矣,今之所好者日已至矣。
孔子曰:「有颜回者,好学,不迁怒,不贰过」。
又曰:「吾见其进,未见其止也」。
夫颜子之所学者,非世人之所学。
不迁怒者,求诸己;
不贰过者,见不善之端而止之也。
世之人所谓退,颜子之所谓进也;
人之所谓益,颜子之所谓损也。
《易》曰:「损,先难而后获」。
颜子之谓也。
耳损于声,目损于色,口损于言,身损于动,非先难欤?
及其至也,耳无不闻,目无不见,言无不信,动无不服,非后得欤?
是故君子之学,始如愚人焉,如童蒙焉。
及其至也,天地不足大,人物不足多,鬼神不足为隐,诸子之支离不足惑也。
是故天至高也,日月星辰阴阳之气可端策而数也;
地至大也,山川丘陵万物之形、人之常产可指籍而也。
是故星历之数、天地之法、人物之所,皆前世致精好学圣人者之所建也,后世之人守其成法,而安能知其始焉?
传曰:「百工之事,皆圣人作」。
此之谓也。
故古之人言道者,莫先于天地;
言天地者,莫先乎身;
言身者,莫先乎性;
言性者,莫先乎精。
精者,天之所以高,地之所以厚,圣人所以配之。
故御,人莫不尽能,而造父独得之,非车马不同,造父精之也。
射,人莫不尽能,而羿独得之,非弓矢之不同,羿精之也。
今之人与古之人一也,然而用之则二也。
造父用之以为御,羿用之以为射,盗蹠用之以为贼。
论礼乐(一) 南宋 · 杨简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二二五、《慈湖先生遗书》卷九
《曲礼》曰:「毋不敬,俨若思,安定辞,安民哉」!
人心即道,不假外求。
放逸慢易则失之,故曰「毋不敬」。
毋不敬则常清常明,俨然若有所思,而非思也。
无思非冥然而昏,如日月无所不照,而非思也。
孔子不知老之将至,皓皓乎不可尚已,纯然浑然,即此妙也。
颜子三月不违仁,即此妙也。
月至者终月如此,日至者终日如此。
老子曰:「我独泊兮其未兆」。
未兆者,念虑之未形也。
学者求斯须思虑暂止不能,而老子能久持之。
曾子战战兢兢,亦入此妙也。
「俨若思」,未言之时也。
至发于言辞,亦安亦定,则动静纯一,其德全矣,故可以安民。
小戴《曲礼篇》曰:「太上贵德,其次务施报」。
施报非德乎?
又曰:「博闻强识而让,敦善行而不怠,谓之君子」。
戴不思孔子之言曰「行有馀力,则以学文」乎?
行为先,文为后,天下之常理,圣贤之常言,而戴先文而后行。
盖戴以文为本务,其心不主于善行,是谓本以文行杂之,正犹汉宣帝曰「本以霸王道杂之」。
大抵自汉以来,天下风俗本以利而杂以义,历千载而不变,皆戴之徒助成其俗也。
此无他,人欲盛于中,度实行非己所长,姑从其所长,于博闻强识而尚之。
人之常情,多言己所长尔。
《论语》曰:「子以四教:文、行、忠、信」。
此非孔子之言,亦非德行诸贤之言也。
至于《戴记》之博闻强识,益陋益鄙矣。
《论语》所谓文者,讵如是乎?
夫圣,孔子不居,而戴以「圣」自名,其矜大昏闇之状,备见于此。
《礼》曰:「死而不吊者三,畏压、溺,畏死于兵」。
压死于岩墙,溺死于水,非不吊也,不忍为吊辞,不忍言之也。
使孔子果死于匡,则亦不可吊乎?
屈原之死,亦不可吊乎?
而先儒有谓直贱之而不吊,此乃固陋执言失意,人心之所不安也。
礼在人心,故虽先王未之有而可以义起者,义生于人心之所同然也。
「户开亦开,户阖亦阖,有后入者,阖而勿遂」,此礼也,岂生于人心之外乎?
智者即心而言礼,愚者自外而言礼。
曰礼自外作者,非圣人之言也。
「以五礼防万民之伪」,谓是也。
伯高死于卫,讣于孔子
孔子曰:「吾恶乎哭诸?
兄弟,吾哭诸庙。
父之友,吾哭之庙门之外。
师,吾哭诸寝。
朋友,吾哭诸寝门之外。
所知,吾哭诸野。
于野则已疏,于寝则已重。
夫由赐也见我,吾哭诸赐氏」。
遂命子贡为之主。
猗与,圣哉!
惟得道乃能尔,变化万状,皆道心之为,而不知其所自来也。
窃笑夫好古不通之士,锱铢比方,分寸量度,其何以应方来无穷之变哉!
孔子适卫,遇旧馆人之丧,入而哭之哀。
出,使子贡说骖而赙之。
子贡曰:「于门人之丧未有所说骖,说骖于旧馆,无乃已重乎」?
孔子曰:「予乡者入而哭之,遇于一哀而出涕,吾恶夫涕之无从也。
小子行之」。
于是窥见圣人日用变化之妙,即天地四时不无愆阳伏阴之妙。
是谓大德则无踰也,小德则出入可也。
子贡谓「大德不踰闲,小德出入可也」,是殆闻夫子之诲,而微失其辞。
德本无小大,小大之言,因学者而随施,初无实意也。
天地变化,何大何小?
子曰:「小德川流,大德敦化」。
是盖孔门诚有是论,然小大之论因人而异施,谓其果有小大,不可也,谓其果无小大,亦不可也。
孔子曰「无可无不可」,此诚有不可以言语解释之妙,不可以心思测识之旨。
孔子自谓「莫我知也」,夫比世好古学礼之士,观说骖于旧馆之事,使不知其为孔子,必以为轻重失伦,己所不为。
今虽知其为孔子,亦莫谕孔子之心,往往以为流传之失实。
夫流传之讹妄者有之矣,如谓子鼓琴见猫取鼠,欲其得之,遂有幽沈贪得之音,此则讹妄矣;
如谓尧、瞽瞍北面朝舜,孔子曰「殆哉」,此则讹妄矣;
说骖之事非讹也。
「无妄之疾,勿药有喜」。
孔子曰:「无妄之药,不可试也。
利欲之过,内讼可也」。
说骖之过,阴阳寒暑之为偏也。
圣人日用,不识不知,纯纯皓皓,不知老至。
遇于一哀而说骖,天道之变也,不可度思,矧可射思?
而后学以轻重多寡观之,陋矣。
《檀弓》下篇云:「祭祀之礼,主人自尽焉尔」。
岂知神之所飨,亦以主人有齐敬之心也。
又子游曰:「始死,脯醢之奠,既葬而食之,未有见其飨之者也。
自上世以来,未之有舍也,为使人勿倍也」。
呜乎!
鬼神之道,不如是也。
孔子曰:「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」?
盖曰知人则知鬼矣。
以形观人,则人固可见;
以神观人,则人固不可见也。
神者,人之精;
形者,人之粗。
孔子曰:「心之精神是谓圣」。
神无方无体,范围天地,发育万物,无所不通,无所不在,故孔子之祭,知鬼神之实在。
而群弟子观孔子之祭,时精神以为如在也。
今子游以为未见其飨之,是求鬼神之道于形也。
死生一致,人神一贯,此孔子之自知,非子游之所知,而况于戴圣乎?
《檀弓》下篇:「君临臣丧,以巫祝桃茢执戈,恶之也」。
此非圣人之言。
夫君临臣丧,亲爱之心也。
人不能皆圣人,圣人则无畏,常人安能皆无所畏?
桃茢执戈,所以安夫人君之心也。
圣人不敢尽去此礼,虑夫畏心之胜,并与夫临丧之礼而不行也。
巫祝,所以接夫鬼神者;
,鬼之所畏;
茢,萑苕。
盖曰扫不祥,鬼亦恶铁戈,益足以抗之矣。
人安以此为礼?
因人情而为,故有此。
谓畏之犹可也,而曰恶之,岂君临臣丧之本心哉!
记者误释,贼其君所以亲爱其臣之心。
夫圣人不得已而存是礼,记者又从而增益其不善之心,奚可?
鲁悼公之丧,季昭子问于孟敬子曰:「为君何食」?
敬子曰:「食粥,天下之达礼也。
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也,四方莫不闻矣。
勉而为瘠则吾能,毋乃使人疑夫不以情居瘠者乎哉?
我则食食」。
记者记此,盖有是敬子之意,是启人臣无君之心也,不可以为训。
学者断断乎不可读非圣之书。
孔子殁,邪说又作,先儒莫能辩其非,致国家行其书,列于六经,殊为巨害。
有子与子游立,见孺子慕者,有子谓子游曰:「予壹不知夫丧之踊也。
予欲去之久矣,情在于斯,其是也夫」。
子游曰:「礼有微情者,有以故兴物者。
有直情而径行者,戎狄之道也。
礼道则不然,人喜则斯陶,陶斯咏,咏斯犹,犹斯舞,舞斯愠,愠斯戚,戚斯叹,叹斯辟,辟斯踊矣。
品节斯,斯之谓礼。
人死,斯恶之矣;
无能也,斯倍之矣。
是故制绞衾,设蒌翣,为使人勿恶也。
始死,脯醢之奠。
将行,遣而行之,既葬而食之。
未有见其飨之者也。
自上世以来,未之有舍也,为使人勿倍也。
故子之所刺于礼者,亦非礼之訾也」。
呜乎!
非圣之言,殊为害道。
直情径行,戎狄之道也。
放肆无礼固不可,而子游言礼于心外,惟曰「微情」,曰「故兴物」,不言此心本有之,正谓人死斯恶之矣。
此谓他人则可,谓其子则不可。
孔子曰:「人未有自致者也,必也亲丧乎。
人虽至不肖,其丧亲也哀痛略同」。
而子游曰「斯恶之矣」,诬矣。
夫人皆有至孝之情,而子游诬之,以为死而恶之,是奚可!
是奚可!
蒌翣所以饰也,为使他人之勿恶,犹之可也;
若夫绞衾所以爱之,非为他人而设,行人子哀痛切至之心而已矣。
圣人因人本有哀痛切至之心,而为之节文,故礼非自外至,人心之所自有也。
至于又曰「无能也,斯倍之矣」,其诬污人子之孝心滋甚。
始死之奠、朝奠、夕奠、殷奠、启奠、祖奠、遣奠、虞祭、接祭、卒哭、祭祔、祭练、祥祭、禫祭,皆人子笃爱之诚,见诸礼文者如此,亦非自外至也,亦圣人因人心而为之节文也。
至于又曰「未见其有飨之者也」,噫,其甚矣!
孔子曰:「未知生,焉知死?
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」?
生死一,人鬼一,孔子未尝言无鬼神,而子游敢于言无鬼神,是奚可?
人惟不知生,故不知死;
不知人,故不知鬼神。
人寝不离床,而梦登天,梦之千里之外,岂七尺之躯所能囿哉!
人执气血以为己,执七尺以为己,故裂死生,判有无,殊人鬼,而不知其未始小异也,不知其未始不一也。
孔子曰:「夫孝,天之经,地之义」。
又曰:「礼本于大一,分而为天地,转而为阴阳,变而为四时,列而为鬼神,达于丧祭、射御、冠昏、朝聘」。
又曰:「吾道一以贯之」。
孔子祭如在,知鬼神之实在,记者无以著孔子诚恪之心,故再言之,而子游以为「未有见其飨之者也」,是奚可!
是奚可!
卫有太史柳庄,寝疾,献公曰:「若疾革。
虽当祭,必告」。
再拜稽首请于尸曰:「有臣柳庄也者,非寡人之臣,社稷之臣也,闻之死,请往」。
不释服而往,遂以襚之。
与之邑裘氏,与县潘氏,书而纳诸棺曰:「世世子孙毋变也」。
《檀弓》下篇具载如右,无讥焉,斯足以著卫献公好贤报忠之心矣。
某初亦为之起敬而无疑。
他日读之,乃觉其非道,似是而非,不可以无辨。
《洪范》曰:「无有作好,遵王之道」。
献公深感柳庄之弭祸,念之不忘,故至于此,而非大公之道也,非礼也。
似善矣,而私也,作好也。
柳庄虽贤臣,所祭则君也。
臣也当祭而废者,惟天子崩、后之丧尔。
臣摄其事,则君薨、夫人之丧亦废,不闻卿卒而废也。
曾子问诸侯旅见天子,入门,不得终礼废者,孔子曰后之丧尔,不闻以公卿之丧而废也。
公大贤盛德,犹不以其丧废礼,而况于当祭乎?
礼所本无,而预戒之,使当祭必告,私也。
不释服而往,异乎易羔裘玄冠之礼矣。
遂以襚之,与之邑,亦可怪,不可少缓乎?
孔子不以车为伯鱼、颜子之椁,则大道清明,人欲消释,非礼之礼不足以动其心矣。
襄公朝于荆,康王卒,荆人曰:「必请袭」。
鲁人曰「非礼也」。
荆人强之。
巫先拂柩,荆人悔之。
荆与鲁皆非礼。
《檀弓》篇不必记可也,记者盖有不平荆人之强鲁以非礼,亦快鲁以巫祓殡,足以挫荆人之心也。
呜呼!
衰世臣子所以事其君、治其国者多此类。
不能辅君以道,兴其国家,而使楚,徒求胜于末节,亦可羞矣,亦危矣。
季子皋葬其妻,犯人之禾,申祥以告,曰:「请庚之」。
子皋曰:「孟氏不以是罪予,朋友不以是弃予,以吾为邑长于斯也,买道而葬,后难继也」。
且既无葬可犯人禾之礼,而不庚之,是子皋之过也。
记者既不明言其非,而卒记难继之说,是殆许之也。
《檀弓》记者,衰世之士礼乐寖废之论也。
哀公妻我之言,载容居不敢忘其祖之言,皆不明言其非,可以勿记而备记,徒启后世废礼之端。
又记军有忧,赴车不载橐韔,意示将报也。
呜呼,此岂先王典礼?
舜命禹征有苗,苗逆命,班师振旅,其载橐韔也必矣。
衰世所为,遂著为礼,此甚不可。